查看原文
其他

洋河股份2012年报学习记录

木云中 木云中
2024-09-21

犯了个低级错误

洋河的子公司比较多,尤其是收购双沟以后就更多了,销售公司也不少,除了原来的洋河酒业,又增加了苏酒实业(今年改名苏酒贸易)、洋河酒类运营管理、双沟酒类运营管理、泗阳洋河酒类运营管理,不明白为啥搞得这么复杂。

一直想通过年报的数据理顺一下洋河母公司和下属销售公司之间大致的业务关系,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犯了个错误。由于年报只披露了下属销售公司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没有营业成本,我就想当然的把营业收入减去营业利润的数据当成了营业成本,记录了好多数据以后才偶然发现了其中的错误。

这个教训是深刻的,马虎大意,竟然犯这么低级的错误,问题严重,不可饶恕。所以在本次学习记录里“头版头条”置顶提醒,深刻检讨,引以为戒。

所以,上次《洋河股份2011年报学习记录》里留下的这个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这倒不是说用苏酒实业的营业成本和洋河双沟的营业收入来比较有什么问题,而是说苏酒实业营业成本的计算方法不对。正好群里有人问到,为什么用这两个项目来比较,这里简单说明一下逻辑。

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影响,如果洋河和双沟的酒都卖给苏酒实业,那么苏酒实业的营业成本就应该是洋河和双沟合计的营业收入。当然这里说的只是假设,真实情况是不确定的,用这两个数据来比较,也正是为了探寻母公司和销售公司之间的业务关系。

上期还有一个因马虎大意看错的数据,

内部交易未实现利润不是1400万,而是5581万,把递延所得税资产看成了可抵扣差异。

寒意来袭?

本期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55%,归母净利同比增长50.65%,虽然增速仍然不低,但和前几年的洋河速度比起来,似有放缓的趋势

管理层年初定下的增长目标是30%,小幅超额完成。但是我们看预收账款从期初的35亿锐降到期末的8.6亿,是经销商打款意愿下降,还是管理层为了完成目标动用了储备粮食?或许二者兼而有之。而且今年的增长目标定在了10%,要知道前几年可都是30%啊,这是不是管理层已经明显感受到了行业冬天的寒意?

今年的报表改换了风格,内容也详细了很多,不知道是监管要求的,还是公司新管理层自愿为之,总体感觉还不错。尤其是开始披露产销存,这个是最大的亮点。

在白酒销售量比上期微增0.07%的情况下,营收和净利润还有较大幅度增长,除涨价因素外,说明今年的产品结构仍然在向中高端上移。

今年的产销量基本持平,生产量比去年减少2万吨,存货却从期初的37.9亿增长到期末的59.2亿,主要是半成品翻倍,从21.4亿到42.5亿。说明随着这几年在建工程的投入,企业规模的扩张,产能已经开始初见效果了。

这张表里的周转材料有点儿意思,两年的期初期末数值都没有变化,又看了下2010年,也是这个数。这些东西挺好,一直用着也不需要折旧减值啥的。

随着白酒产销存的披露,又发现一个新的问题

注:第二个营业成本为去除消费税及附加影响后的数值

为什么按照库存量(库存商品)计算的吨成本比按照销售量(营业成本)计算的吨成本高出这么多?目前想不出理由,持续关注一下。

苏酒实业改名

江苏苏酒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洋河收购双沟后双方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2亿,洋河出资1.7亿,持股85%,双沟出资0.3亿,持股15%。不知道啥时候偷偷改了名字,本期年报已经变成苏酒集团贸易股份有限公司

本期合并报表白酒业务营收170.2亿,而苏酒贸易营收却达到了171.2亿,难道这个苏酒贸易除了销售白酒,还有其他业务?这使得洋河股份和这些子公司之间的业务关系更加扑朔迷离。

另外本期又新增了三个销售公司:江苏洋河酒类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江苏双沟酒类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江苏泗阳洋河酒类运营有限公司。实在不明白洋河为什么把销售公司搞得这么复杂,这几个新公司和苏酒贸易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其中洋河酒类运营管理8月份才设立,当年净利润就达3.17亿,双沟酒类运营管理净利润也有8000多万,而最早的销售公司洋河酒业去年净利润只有1.2亿,今年干脆连影子也没了,看来是已经让位给这些新公司,彻底被边缘化了。

洋河酒业虽已靠边站,至少名分还在,而其子公司洋河物流100%的股权5月份已经转让给原法人姚再庭了。这个在洋河股份刚成立时,从洋河集团转过来的物流公司,整整十年后完成了它的使命。

来安基地

企业规模持续扩大中,除了洋河和双沟两大基地之外,又增加了来安基地。

经第四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临时会议)审议通过,公司用自筹资金投资建设来安基地25.4万吨陈化老熟项目,投入总资金为55,560万元。来安基地名优酒酿造技改及配套工程(三期),投入总资金为313,296万元。特别是后者,投资30多亿,又是大手笔。在《洋河股份2011年学习记录》中统计过,直到十年以后的2021年商品酒的生产量都没有达到2011年的量,那现在搞的这些产能项目有没有发挥作用呢?

本期固定资产翻倍,从15.6亿到31.2亿,母公司也从10.8亿到24亿,多由在建工程转入。无形资产也翻倍,从7.9亿到15.1亿,母公司从4.5亿到12.4亿,多为土地使用权增加。规模扩张可见一斑。

搞的什么鬼

除了自己搞建设,本期还收了一个小酒厂:江苏省泗阳洋源酒厂

虽然占比100%,但是并不算子公司,没有并表,大概是因为实在太小的缘故吧。母公司的长投里也有它,说明就是洋河股份收购的了。

但是可是但可是,居然在购买的第一年就全额计提减值准备,这是什么情况?被人坑了?

这会计处理也看不懂啊,既然全额计提减值,为什么期末余额原封未动?资产减值准备和资产减值损失里倒是有它的影子。2013年的报表才把这个减值减掉,期初还是1052900,期末才变成0,这到底是哪年计提的减值准备啊,这是只怕别人不晕吗?

2014年小股投资由成本法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变成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后就找不到它的踪迹了。

消费税疑问

2012年报11页披露的白酒业务营业成本里的消费税及附加15.64亿,134页由受托方代扣代缴的消费税及附加15.11亿,营业成本里的高于代扣代缴的,这个还可以理解。

2012年报11页披露的2011年白酒业务营业成本里的消费税及附加13.6亿,2011年报124页由受托方代扣代缴的消费税及附加15.79亿,代扣代缴的高于营业成本里的,这个差额怎么理解

统计了2011年到2017年营业成本和代扣代缴的消费税情况,只有2011和2016年代扣代缴的高于营业成本里的,其余四年代扣代缴的都略低于营业成本里的,2017年还完全吻合。之后的消费税就由生产企业直接缴纳,不再代扣代缴,也不计入营业成本了,直接计入税金及附加。

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目前还没有想明白。

委托理财疑问

本期委托理财合计55.2亿,收回41.2亿,期限多为半年,实际获得收益10,348.44万,折合年化收益率1.03/41.2/0.5=5%。

和上期的委托理财不同,上期是总投入20.6亿,资产负债表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余额12.6亿,年末已到期的8亿下落不明,现金流量表没有踪迹,资产负债表也没有影子。

而本期总投入55.2亿,收回41.2亿,资产负债表里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余额15亿,还多出了1亿,不知何故。

现流表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59.2亿,除了收回本期的41.2亿,肯定还包括上年末未到期本年到期后收回的。收回上年的如果是12.6亿,则41.2+12.6不足59.2亿,收回上年的如果是20.6亿(包含下落不明的8亿),则41.2+20.6又超过了59.2亿。所以结论是仍然对不上。

本期投资支付的现金61.4亿,除了委托理财55.2亿,长期股权投资增加1.1亿,和上期一样,也是对不上。

现流表里“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本期和上期的口径也有不同,我们看一下

上期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1179万,包括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1159万(就是下落不明的那8亿理财产生的收益)和长期股权投资的20.7万(泗阳农村商业银行的分红)

而本期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34.2万,只有泗阳农村商业银行的分红,而没有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1.33亿。

那这1.33亿去哪里了,是没有收到,还是在“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里?可是《手财》235页明确说了“本项目不含债权性投资的利息收入”。交易性金融资产里的委托理财算是债权性投资吗?

本期收回的41.2亿委托理财实际获得收益1.03亿,这个1.33亿和1.03亿之间的差额,应该就是本期收回上期的12.6亿产生的投资收益了吧。

说到现流表,还有两个上期遗留的相关小问题也放这里吧

2010年报合并现金流量表中取得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净额3.85亿,母公司现金流量表为什么没有?

2011年购买少数股东股权支付的11.76亿在现金流量表哪个项目中?

捉小虫

总是数学计算太烧脑了,捉几个小虫轻松一下。

1、年报100页,这里的单位:元,显然是错误的,应该是万元

2、应纳税差异项目和可抵扣差异项目弄反了

3、除了标题不同,表格内容是不是完全一样?

年报改了风格是不是怕阅读者不适应啊,一次放出这么多小虫,肯定还有我没捉住的吧

又是“转回”和“转销”

下图第一个是2011年的资产减值准备明细,第二个是2012年的,虽然都是因为处置子公司导致坏账准备减少,2011年用的是转回,2012年用的是转销,不明白在这种情况下,“转回”和“转销”怎样区别应用。

盈余公积达上限

本期以资本公积10股转增2股后,实收资本由9亿变为10.8亿。母公司本期净利润39.2亿,提取法定盈余公积1.36亿,提取比例并未达到10%,因为提取1.36亿后盈余公积5.4亿已达到注册资本10.8亿的50%,不用继续提取。

资金腾挪大法

本期合并报表的预收款项从35亿锐降为8.6亿,而母公司报表的预收款项却从37亿猛增到108亿,要知道,母公司的营业收入只有55亿,预收款却增加了71亿,让我们见识了母公司除了让子公司分红之外的又一个资金腾挪大法。

精益六西格玛

年报中看到这个新名词还以为是公司搞了个啥高科技项目,原来是这:

精益六西格玛(Lean Six Sigma,简写为LSS)是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管理的结合,其本质是消除浪费。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整合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管理,吸收两种生产模式的优点,弥补单个生产模式的不足,达到更佳的管理效果。精益六西格玛不是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互相补充、有机结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木云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